• 您好,欢迎来到环保设备网
 |

营收下滑、利润下降,经历最惨上半年的环保企业该如何寻找破局之道?-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赢

  日期:2022-09-26 22:00:02  浏览量:100   
导读:上半年,环保行业发生了许多大事。生态环境部首次表态“不应盲目提高污水厂出水标准”,第二轮第六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启动,十四

上半年,环保行业发生了许多大事。生态环境部首次表态“不应盲目提高污水厂出水标准”,第二轮第六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启动,十四五“无废城市”名单公布、山东、山西和湖北还有3家省级环保集团新近成立。




不过,到了8-9月份,环保上市公司纷纷发布2022年的半年报,大家才发现,今年上半年的主题只有一个字——惨。




统计了目前已经发布半年报的188家环保上市公司,结果发现,营收同比下降的有87家,占比46.28%;净利润同比下滑的有116家,占比61.70%;营收、净利润同比“双降”的是72家,占比38.30%;营收上涨、净利润下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增收不增利”)的还有44家,占比23.40%;只有55家环保企业实现了营收、净利润“双升”,占比为29.26%。




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有近五成环保企业营收下滑,六成净利润下滑,近四成营收、净利润“双降”,还有将近1/4的环保企业是“增收不增利”。




纵观历史,这可能也是环保产业表现最惨烈的半年之一。




当然,这一现象不光发生在环保产业。今年上半年,其他行业普遍过得也不怎么好,营收、净利下滑已是司空见惯。




面对愁云惨淡的上半年,环保产业应该如何应对这一局面?2022年的下半年,环保企业又应该怎么过?




01




五成企业营收下滑




六成净利润下降




2022年上半年,环保产业的关键词就是一个字——惨。




188家环保上市公司中,有87家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占比46.28%,接近一半。




净利润数据更惨,有61.70%增速是负的,超过了一半。




这两项数据中,还有一些企业是重合的,也就是营收、净利润“双降”,这部分企业占比也有38.30%,接近四成。




即使是正增长的企业中,还有一部分是“增收不增利”的,这部分企业有44家,占比所有环保企业的23.40%,接近四分之一。




188家环保上市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体量相对较小的中小环保企业。由于“船小好调头”,他们的数据相对还好看一些。




如果把目光聚焦到几家标志性的大型环保企业身上,可以发现,这几家大型环保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负增长”。




光大环境,固废领域的老大,营收同比下降19.05%,净利润同比下滑27.69%,双降。






光大环境2022年中期业绩。图片来源:百度




北控水务,水务行业的龙头,营收同比下降22.12%,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71.33%,双降。




首创环保,表现稍微好一些,营收起码是正增长,同比上升11.82%,但净利润也下滑了41.35%,增收不增利。




泰达股份双降、三峰环境双降、金圆股份双降、东方园林双降、碧水源双降……亏损最多的东方园林,净利润甚至是负的8.63亿,同比去年大幅下滑了62.78%。




比“双降”好一点的,是“增收不增利”,比如深圳能源,营收增长了18.81%,而净利润则下滑了45.23%。还有齐合环保、浙富控股、东湖高新、瀚蓝环境、盈峰环境、龙净环保等也都属于这一类。




当然,也有表现好的。比如格林美,这家以再生资源为核心业务的企业,营收大涨了74.04%,净利润也上升了26.77%,真是羡煞旁人。




还有清新环境,曾经的烟气脱硫脱销龙头,混改之后逐步实现了转型。今年上半年,他们的营收同比增长了86.84%,净利润也上升了8.44%,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净利润最多的,其实是一个外来者——海螺创业,他们上半年的净利润达到了惊人的145.37亿,比其他所有187家环保企业的净利润总和还要多!




还有一家企业值得一提——启迪环境,虽然他们的净利润仍是负的2.37亿,但同比去年已经上涨了93.2%,回血明显,终于摘掉了多年的“亏损王”帽子。




总体来看,刚刚过去的这半年,环保产业亮点不多,行业整体愁云惨淡,大部分企业过得都不算太好。




02




1/4企业增收不增利




“回款难”问题突出




对比去年的半年报,当时的环保产业可不是这番景象。




去年总结2021年的半年报时,用的标题是《近9成营收增长,超7成净利大增,环保行业强势复苏!》,光是从标题也能看出当时的景象。




当时,我们统计的111家环保上市企业中,有97家营收同比增长,占比87%;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加则有83家,约占75%。几乎八成以上的环保企业都是“正增长”的。




不过,去年有一个问题和今年的相似,就是“增收不增利”。




据全联环境商会统计,2021年,在125家已经发布半年报的上市环保企业中,净利润低于1亿的企业有62家,占比49.6%,几乎达到一半。净利润低于5000万的企业则有40家,占比高达32%。




以危废领域的龙头——东江环保为例,他们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6.6亿元,同比增长了11.98%。而母净利润则只有1.1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47%。




而今年,东江环保“增收不增利”的问题更加严重了。2022年上半年,东江环保营收增长了22.78%,而净利润则大幅下滑了81.71%,差距进一步扩大。






首创环保半年报净利润4年来首降。图片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环保产业为何普遍“增收不增利”?有原材料涨价的原因,也有行业内卷的影响,还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回款困难。




博天环境在半年报中就表示,2022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经济下行等外部综合因素影响,公司客户的应收账款回款变慢,公司遵照会计准则及公司会计政策的相关规定,计提各类应收款项信用减值损失约3,500.00万元。




东方园林也表示,报告期内由于应收类款项账龄加长,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同比增加,对公司的利润造成一定影响。




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统计,2021年,a股177家环保上市公司中,有130家企业应收账款增加,占比73.4%。整体来看,177家公司的应收账款总体增长了10.8%。




根据他们的采访,疫情以后,地方政府的支付能力越来越差了,延期支付已是不同区域的普遍现象。




以前,延期支付主要是在工程业务上,运营相对来说还好一点。但是现在,运营项目的支付推迟延后也比较明显了。像一些带资产的项目,费用就收到了去年的半年,政府这边说确实是没钱,财政收入下降得比较厉害。




甚至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开始拖欠费用。比如南方某省的一个污水处理项目,从去年开始拖欠,只给很少一点运营费。每个月应该给100万,但只给二三十万,还本付息没有,电费没有,最多只能保证药剂费和人员费——因为运营需要人。




对此,环保企业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拉横幅不行,堵门也不行,污水处理设施还不能停,只能自己“硬抗”。




“我们得站着,站到你腿发软,精疲力尽,怕的是最后实在顶不住,咔嚓也躺下了……那好不容易取得的环境治理成果只怕也没了。”环保公司的几位高管说。




总之,2022年上半年,回款难、增收不增利这些环保行业的老问题,已经变得更加突出和严重。




03




疫情影响严重




建设工程被迫延迟or暂停




环保产业上半年为啥这么惨?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就是——疫情。




首创环保在半年报中表示,上半年,国内的工程建设板块受疫情影响较大,导致工程开工放缓,在建项目数量与规模有所下降。




数据显示,首创环保的水务工程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了9,225.84万元,降幅高达49.06%。




北控水务也表示,新冠疫情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是在建筑工程方面,导致多个工地只能维持有限度的运营,或者被迫暂停、延迟,最终使得水环境治理建造服务的净利润减少。




光大环境也表示,业绩下滑的原因与疫情有关。以附属公司——光大绿色环保为例,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了不低于40%,主要就是受国内疫情影响,相关地区管控措施使得生物质综合利用板块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危废及固废板块需求疲弱及处理单价持续下降所致。




事实上,疫情对环保企业的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今年4月,苏州水星环保工业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岳文春表示,他们在手的12个污水处理厂,有6个由于业主封控无法进场,完全停工;还有4个因为物流停运,设备过不来,也处于半停工的状态;真正还在勉强运行的只有2个,占比才1/6。




正在谈的项目也因为客户的原因而无法推进。他们与地方政府的领导去交流,发现对方基本上都是在搞防疫,在马路上去当志愿者,根本没有人管环保这摊子事情了,项目推进都遥遥无期,严重的甚至有可能延误7-8个月。




包括个人出行,受影响也很大。今年春节过后直到“五一”,岳文春只在大年初八北京分公司开工的时候出过一次差,3月份又出了1天的差,剩下时间基本都待在苏州的总部。主要是各地疫情管控比较严,为了谈一件2天的事情,去了要隔离3天,回来又要隔离7天,有点得不偿失。




而这样一来,对于新客户开发就会影响很大。




水艺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宁波水艺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计根良也认为,疫情对环保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成本上升,例如他们的生产原材料之一pvdf,价格上涨了5倍,主要原因就是疫情管控导致产能下降,物流不畅;




2、客户的工程交付延期,导致产品积压在工厂里,影响到公司的现金流;




3、疫情对员工的心理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这一点容易被大家所忽略,需要积极引导和疏解,增加交流培训。




总之,疫情对环保行业的影响非常大,是这次半年报环保企业普遍业绩不好的重要原因。




04




环境治理领域外部环境的变化




1.经济下行,地方财政压力加大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模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围绕土地出让和开发所产生的“土地财政”。当前国际疫情反复和局势动荡,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加大,“土地财政”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在当前环境下也略显疲惫。根据财政部官方的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地方政府性基金中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受到房地产市场到顶收缩的影响大幅度下降,全国范围的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仅完成23622亿元,同比大幅度下降了31.4%。另一方面,因退税减税等叠加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收入大幅减少,支出刚性增长,财政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凸显。究其根源是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在新形势下遭受了严重挑战,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客观现实下,土地财政过于单一且不可持续,收支不平衡之后会带来更大的隐患。




环保行业具有较强的市政公共服务属性,政府支付是环保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据e20研究院统计,“十三五”以来固废十大影响力入围企业应收账款回收问题愈加突出,其中政府的付费能力、付费意愿及优先级的调整,增加了此类企业应收账款不断增加的风险。资金回笼较慢,长久势必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导致财务风险增加。








2.大中城市焚烧产能逐渐趋于饱和,县域地区成为主战场




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增加,我国大中城市垃圾焚烧产能也逐渐趋于饱和。截至2021年初,全国累计在运行的生活垃圾焚烧厂为619座,焚烧处理能力共计66万吨/日。生活垃圾“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将达到80万吨/日左右,焚烧厂将超过800座。据e20研究院数据研究中心最新统计,“十四五”期间新增生活垃圾焚烧规模为8.29万吨/日,合计焚烧总产能已接近75万吨/日,形成了以焚烧为主的终端处置格局。2022年上半年,垃圾焚烧市场新增项目出现数、量齐降,共计释放27个生活垃圾焚烧项目,每月平均中标4.5个,项目平均规模约867吨/日。在大中城市焚烧处理能力逐渐饱和的情况下,未来数年垃圾焚烧项目中标的平均单体规模将仍有下行空间。新增项目多分布在县级或三四线小城市,县域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出现快速突起的趋势。“十四五”期间,垃圾焚烧仍是固废处理的核心板块,在告别大中城市高速增长的同时,业界企业也将更多地思考如何根据行业发展态势发掘机会、寻找路径,进行全方位的升级转型。




3.补贴退坡已成定局,持续提质增效成为垃圾焚烧厂的必由之路




《2021年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不同地区中央补贴资金“央地分担”规则,推动新开工项目有序竞争配置,生物质发电补贴中央分担部分逐年调整并有序退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东部地区燃煤基础电价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中央分担部分数额较小,而西部地区国补完全退出可能对项目的稳定运营带来一定挑战。按照标杆电价的组成分析,全国中央补贴金额退坡幅度整体介于0.097~0.2905元/千瓦时,对项目收益影响介于27.16~81.34元/吨。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进场垃圾热值有一定的增加,吨发电量也相应增加。e20研究院粗略测算,假定垃圾分类后吨发电量提高100千瓦时,所对冲的补贴退坡范围介于26.0~45.3元/吨,仍无法完全覆盖国补退出后项目的合理盈利。因此,垃圾焚烧厂应聚焦“精细化”管控、“智慧化”升级,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垃圾焚烧发电厂粗放运行方式中的不足,持续提质增效。




05




环保企业破局之道,靠技术、混改、还是跨界?




受经济下行、疫情反复、环境治理行业市场竞争加剧、财政支付压力等原因影响,环保行业已经不是当年的“香饽饽”。在没有外界涌入环保行业的时候,环保公司就开始想着法的寻找其他出路。




1.构筑技术壁垒




正所谓技术为王,所以很多环保企业在大环境比较差的时候坚持夯实基础,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来构筑技术壁垒。比如景津装备和通源环境,在2022年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景津装备在2022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期增加25.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期增加31.51%。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拓展新的行业应用,公司订单持续增加。




通源环境在2022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期增加 36.4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期增加 15.21%。业绩增长主要是公司围绕核心技术体系取得的一系列研发成果,在促进公司科技创新、发挥技术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帮助公司拓展了市场空间,并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2.混改分食红利




在大环境比较差的时候,原来“单打独斗”的企业也必须寻求和国央企合作,比如东方园林、启迪环境、碧水源等,都主动加入混改之路,试图通过背靠大树来乘凉。




但是2022的上半年业绩却给了他们一击,东方园林上半年营收同期下降36.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期下降62.78%。碧水源上半年营收同期下降45.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期下降356.78%。可见混改不是**药,只是特效药。




3.跨界寻求出路




以前大家都是看到野蛮人跨界环保的消息,最近看到的都是环保企业跨界其他赛道的消息,尤其是“盐湖提锂”这个赛道。随着碳酸锂行业的火热,导致产品价格也是一路飙升,布局“盐湖提锂”的企业也就越来越多,比如巴安水务、津膜科技、碧水源等膜产品龙头企业。虽然他们净利润出现了下滑,但是因为盐湖提锂中对吸附 膜分离技术的依赖,因此他们选择布局盐湖提锂也是情理之中。




虽然大家选择的道路不同,但是目标都是一样,那就是打破现有大环境的僵局,为企业寻求新的生机。至于要选择哪条赛道开疆拓土,企业还需“因地制宜”。




结语




2022年上半年已经过去了,不论好坏,它都已经成为历史。2022年下半年已经来到,希望环保企业都能做好自己的事情,立足于不败,坚持到胜利的曙光。


本文链接:http://www.fyepb.cn/news/news/225399.html 免责声明:此条信息由编辑或作者发布在环保设备网站,内容中涉及的所有法律责任由此商家承担,请自行识别内容真实性!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九游会j9·(中国)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更多»今日新闻
网站地图